四川省人民政府 国家信访局
 
 
长征精神永不磨灭
2016年10月13日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精神,对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极其重要。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党,不可能成为伟大民族和伟大国家的合格领路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也不可能站到世界之巅。

  1984年3月1日,来自万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夫妇从美国飞抵北京,是年老先生76岁,老太太70岁。3个多月后,他们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壮举。索尔兹伯里随后写下了38万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该书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当年陪同他们的我国外交部翻译人员说,“他们为重走长征路简直‘拼了老命’”。

  几十年来,不仅有外国游客,也有国内知名人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重走长征路的行列。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现象。究竟是什么魔力,让很多人耗费时日,徒步万里,沿着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再走一遭呢?

  显然,那些重走长征路的人们,并不只是来欣赏沿路的优美风景,更多的,是为了经历或感受一种共鸣的渴求,寻找使人奋进的力量。正是这种内心的力量,时刻吸引着那些不畏艰难决心重走长征路的人们。长征精神,就是这样的力量的象征。简言之,就是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精神孕育于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80年前,一群拥有钢铁般信仰、矢志为国家奋斗的人们,沿着崎岖道路,跨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摆脱数十万大军围堵,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相互搀扶、相互激励,最终来到陕北,并继续投身于为民族前途计的革命洪流中。在这群勇敢的人中,既有5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多岁的红小鬼,还有柔弱和刚强集于一身的女战士。他们一路播下革命火种,向世人宣告了红军的神奇故事。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有“五老”之一美称的董必武在长征纪事里写道:“经历了千山万水,苦雨凄风,飞机轰炸过无数次,敌人抄袭过无数次,苗山彝岭的绝粮,草地雪山的露营,没有阻碍住我们。”

  为了使伟大精神在红色记忆里永远留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于1936年8月5日下发通知让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军队中的指挥员、笔杆子响应号召纷纷动笔,留下一份份宝贵记忆。这些回忆录后来编辑成册,取名为《红军长征记》。从这些回忆录里,既能看到一路的苦难征程,也能看到红军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来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长征一定会胜利,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李一氓著《从金沙江到大渡河》中写了很多生活乐趣。比如他们在会理打土豪后,一边吃腊肉,一边看《桃花扇》。也有人回忆在遵义那几天,与学生开联欢会、举行篮球比赛,还偶尔下下馆子,解解馋。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钢铁意志,充分证明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充分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唯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神才称得上伟大。美国人类周刊编著的《人类1000年》里,仅有三件事涉及中国,其中就有对长征的记载:1934年,毛泽东带领10万名战士向北方进发。在12个月里,他们越过了18座山脉,越过了24条河流,把这次长达6000英里的艰难跋涉变成了有史以来最长的政治讲习班。索尔兹伯里也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长征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路前行的加油站,民族复兴的转折点。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强劲助推力。具有长久吸引力和巨大震撼力的长征精神,已被深深镌刻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

  现在,我们已处于百年以来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上。我们深知,尽管目标实现就在前头,但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长征精神激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聂荣臻元帅亦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句老话,至今没有过时。

  铭记,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缅怀;传承,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怀揣赤子之心,传承先辈们勇敢、坚毅、乐观、团结、向上的精神,意气风发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进行新的长征。(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沈传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四川省政府网站
  • Copyright 2019 scxf.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四川省信访局网站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主编信箱
  • 版权所有:四川省信访局 网站标识码5100000044 蜀ICP备1900686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58号

  • 主办单位:四川省信访局
  •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电子政务运营中心
  • 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登陆本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