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朋友在走街串巷的时候,会发现许多漂亮的邮筒,它们站立在街巷角落,也出现在园区和田野。它们的名字叫做人民建议征集邮筒。在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成都市信访局指导下,依托“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成都市各区(市)县设置了各具特色的人民建议征集邮筒,听取群众声音,凝聚共治合力,解决了许多关系民生的大小问题。
跟着city walk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这些漂亮邮筒的背后故事。
01/成华区怡福社区小区建设,无微不治
在成华区怡福社区,我们发现了可爱的熊猫邮筒,真实街道镜像为“熊猫社区”,难以绕开的电杆变为熊猫社区的向外延伸,从视觉上打破了墙面的二维限制,营造了立体错视感。

熊猫邮筒收集了许多具体的建议,比如,有人说新风路208号院有环境老旧、活动场地缺失等问题,社区决定在该院落开展“无微不治 安怡坝子”小区治理文化共创项目,改善院内环境,打造闲置空间。

社区智囊团苏老师还通过毛边书局人民建议征集本,提出增设交通标识方便出行建议:因辖区内很多路口没有详细的标识标牌,导致外来居民找不到路,希望社区能联动交通部门,一同解决外来人员找路难问题。这个建议也很快得到采纳。
02/大邑县红光社区解决假期孩子看护难问题
目前正值暑假,许多家庭面临孩子看护难问题。在大邑红光社区广场点位的人民建议征邮筒内,有一份宝贵建议:社区很多家庭属于双职工家庭,面临假期没时间陪伴孩子和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建议社区能开办临时托管服务,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这项需求,社区整合资源,开设了临时托管点,并组建了托管服务团队,建立了合理的运营机制,采取“政府补贴+低收费”模式,降低居民负担。迅速开展的假期临时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家长假期“看护难”问题,形成了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03/高新区府城社区家门口的义诊服务
高新区府城社区人民建议征集邮筒十分醒目,以中国红为底色,采用圆柱形立式设计。邮筒设立在府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侧“书记面对面”工作室门外,便于居民投递建议。

居民李阿姨通过该邮筒投递建议,希望社区多举办一些家门口的便民义诊服务活动。工作人员当即登记建档,很快启动了“健康守护计划”,对接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举办“邻医道”惠民医疗服务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医护人员驻点义诊。

活动通过“线下义诊+云端服务+科普宣教”三维联动模式,将三甲医院优质资源精准输送至家门口,打造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了“智慧医疗”党群驿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捷的医疗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大医院同质的诊疗服务。
04/金牛区花照壁社区助推青年就业
金牛区营门口街道依托龙湖西宸天街霸王茶姬门店,创新打造了“鹿音棚”微型人民建议征集驿站,既融入商圈氛围,又成为民意汇聚的新热点。

自2025年4月启用以来,“鹿音棚”累计征集建议逾50条,涵盖青年就业、文娱活动、社区服务等领域。在众多议题中,“年轻人就业求职难”一事尤为突出:不少青年在驿站中吐露毕业即失业、信息不对称、实习渠道缺乏等困境。

对此,街道于4月21日在“鹿音棚”现场举办了一场圆桌议事会。14 名来自辖区的青年代表围坐一圈,畅谈求职心声。经过激烈讨论,现场凝练出“搭建校地联合实习平台”“开通‘青年职通车’网络直通车”“集中发布优质岗位信息”三大方向共十余条可操作的“金点子”,并当场纳入街道议事清单,成为后续行动的靶心。

为兑现“议题—行动”的承诺,社区在花照壁党群中心举办“职启未来”青年招聘会,吸引30余名应届毕业生、返乡青年及转岗人员,五家企业设立展位,收取简历50余份并达成初试意向。招聘会还设置职业沙龙与技能体验区,帮助求职者提升实战能力。
至此,“鹿音棚”从征集青年建言,到议事会凝聚方案,再到招聘会兑现机会,完整践行了“征集—议事—转化—反馈”的高效闭环。
05/锦江区汇泉路社区“249信箱”全方位倾听居民心声
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成立于2021年3月,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社区,它延续着攀成钢“淬火成钢、道义争当”的奋进基因,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特意沿用承载着地方记忆的“249信箱”之名,设立人民建设征集信箱,旨在全方位倾听居民心声。
“249信箱”在保留传统书面投递方式的基础上,还开通了线上通道——居民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便能将建议直达社区。

2024年5月,锦江区攀成钢片区的某小区发生外墙砖脱落事件。事件处理过程中,居民通过“249信箱”积极建言:从外墙砖脱落的具体情况、安全防护措施,到建议使用环保耐用材料、避开居民休息高峰施工、增设施工区域安全警示标识等,诉求清晰而具体。

信箱高效归集这些声音后,社区将其作为重要依据,依托信箱平台召集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召开协调会。会上,居民的每条意见都被清晰呈现,各方围绕建议充分讨论,让居民诉求直接触达相关主体,为维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扎实参考,最终推动各方在施工细节、质量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
“249信箱”在此过程中成为事件妥善处置的关键纽带,生动彰显了其连接民意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价值。相关隐患楼栋计划于2025年7至8月开展维修工作。
06/龙泉驿区东安湖社区居民“金点子”,社区新实践
在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东安湖社区书香广场,一个醒目的橙色邮筒静静伫立。它是社区创新设立的“湖畔心声”人民建议征集邮筒——短短数月间,这抹亮色已成为居民表达诉求、参与治理最温暖的触达点,300余条带着公园城市气息的建议由此汇入社区治理的脉搏。

7月初,通过“湖畔心声”邮筒征集,了解到有不少居民反应从车城大道书土路口处下公交车后,需要绕行1.5公里才能回到小区。东安湖社区精准响应诉求,积极协调龙泉驿区公园城市局,在绿化带中铺设了一条200米石板便道,让居民回家不再绕远。
聚焦公交接驳建议,社区联动东安街道、龙泉公交公司、区交通局,根据居民建议在湖岸北路秀冠街口增设了L050路临时招呼站,使未来之城1期、3期居民步行百米即可乘车。

这两项源于居民“金点子”的改造,生动体现了“民呼我应、多方联动、高效惠民”的社区治理新实践。
07/青羊区华兴社区从“纸上愿景”落地为“现场实景”
青羊区华兴社区的512小区居住了很多老年人,缺少老年人的休憩空间,部分老人将别人丢弃的沙发、椅子放在楼栋旁,供来往居民休息。很多居民通过人民建议征集点提出,希望能在小区内增设休闲椅,解决老年人休息的问题。
社区联合物业共同出资,在小区内打造了2处休闲文化空间,增设了一批休闲椅,解决了居民休息的需求。

701小区属于老旧院落,因原有地下排污管道和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小区下大雨就“内涝”,此问题困扰居民多年,居民多次向社区提出希望能彻底解决此问题。

社区搭建平台,与相关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多方联动、反复沟通,对280米地下排污管网进行改造,根治积水问题,推动民生事从“纸上愿景”落地为“现场实景”。
在青羊区华兴社区,通过人民建议征集点收集民众需求,解决各种大小问题的案例还有很多。
08/武侯区共和路社区建成街区骑手友好场景
“心语信箱”位于望江路街道共和路社区“暖新驿站·彩领之家”,外观以明亮橙色调搭配“武侯暖新IP”熊猫的形象,活泼温馨。

在共和路社区太平南新街、共和村、共和路、红瓦寺街这四条相连的道路上,小餐饮业兴旺,集聚了以提供外卖服务为主的小餐饮商铺90余家。骑手聚集在街区取餐、开会、休憩,日常骑手流量130余人次,高峰时期500余人次,以美团、饿了么的外卖人员为主。

由于外卖骑手聚集,在等待取餐、换电池或修车子时,常无处休憩。他们只能在街区树木间悬挂网床、放置充气床,甚至坐在或躺在地上、车上休息。为切实摸清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需求,共和路社区开展了“新就业群体需求”问卷调查。
在收回的90份问卷中,79份问卷希望在红瓦寺街区修建“暖新驿站”,占比达88%。为及时回应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需求,在武侯区委社会工作部、望江路街道和共和路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投入25万余元,建成“暖新驿站·彩领之家”街区骑手友好场景,通过“1+3+5+10”模式(1张问卷、3级服务阵地、5项特色服务和10项暖新服务),精准服务新就业群体。
09/温江区学府社区打造“亲邻茶铺”
天府街道学府社区四方茶社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依托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体系,结合成都茶馆文化中的“龙门阵”文化,打造“亲邻茶铺”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旨在畅通人民建议征集渠道,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温江一家亲”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发挥在地公益慈善力量的参与,召集辖区企业、乡贤、物业指导科室等组成“特邀建议人”队伍,开展人民建议征集会,同时对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析,共同为小区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针对非机动车充电问题、小区院落环境卫生等居民高频诉求,落实2小时内反馈处理制度,自实施以来,累计召开“龙门阵”2场,收集居民诉求8条,解决率达95%,居民满意度达98%。

发动小区党支部、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开展安全宣讲活动5次、安全隐患排查行动8次,引导1000余人次自主参与到“一家亲·城市啄木鸟”“低龄服务高龄”“生活垃圾分类”等小区治理事务中,落实“学府芳邻二期小区人车分流”“德全片区街面小广告清理”“芳邻三号院绿化更新”“芳邻三期公共空间营造”“学府芳邻9号院大门改造”等民生实事12件。
10/新津区太平场社区解决游客“停车难”问题
太平场社区设置了承载民声的“居民心声”信箱,信箱由“简欢画舍”主理人进行设计绘画,与社区风貌浑然一体。

自太平场社区火热“出圈”后,商家、居民、游客越来越多,停车问题愈发突出。数十封邮筒来信聚焦“停车难”问题,一名游客反映:“带父母逛老街,兜圈半小时找不到车位。”征集点整合建议,召集社区两委、特邀建议人、商家代表、居民代表等开展恳谈会,推动建议转化。

社区争取区级资金盘活闲置场地,建成智慧公共停车场,新增车位80余个,游客承载力与居民便利度双提升。老街居民表示:“节假日老街上不再全是车了,逛街也方便。”
11/新都区桂东社区书记茶座,解小区难题
如何让民意渠道更畅通?桂湖街道桂东社区的“书记茶座”给出了答案。在这里,“社区书记工作室”与当地坝坝茶文化巧妙融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书记茶座”。
每周五,社区党委书记邹敏化身为“茶掌柜”,在氤氲茶香中,与居民围坐畅谈。从房屋漏水修缮、运动场所改造到摊位占道整治等民生琐事,再到社区治理的长远蓝图,居民心声在这里自由流淌。

随着生活的改善,运动休闲成了社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在老旧院落当中,寻找一个离家近且体育设施较为齐全的运动场所成了一个难题。当社区党委书记邹敏在“书记茶座”中了解到这一难题后,立即召集社区“两委”商议,对社区现有体育设施场地进行了梳理,并整合辖区资源对现有篮球场进行了更新升级,在院落空地上新增打造了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找不到合适运动场所的问题。

在“书记茶座”的推动下,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多,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大家共同为解决社区问题而努力,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除了以上这些点位,还有许多人民建议征集邮筒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发挥着作用,邮筒收集的不仅是建议,更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这些看似默默无闻的邮筒,是党委政府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对话窗口”,核心理念是“听见声音”。
为健全人民建议征集机制,加大群众建议收集和意见转化力度,各个社区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和思路,在提升社会工作整体效能的同时,有效回应了民生、汇集了民智、纾解了民忧。
作为一项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惠民工程,人民建议征集邮筒切实提高了市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也让部门之间有效联动,树立了专业的、可信赖的“蓉幸有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品牌形象。
你还在成都的哪些地方发现了“信息传送门”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